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眼下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社会政治格局的影响继续显现,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势将对中科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积极应对,努力化危为机,为我国长远科学协调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科技、人才准备,提供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持。”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2009年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专访。

针对当前国内外的形势,路甬祥分析认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全球继续扩散蔓延,尚未见底,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调整和变革期,全球经济增速快速下滑,能源资源、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失业率普遍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低估。

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

路甬祥指出,全球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题的时代潮流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格局一时也不可能改变。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将明显抬头,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更加凸显,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的可能不容忽视。危机势将引起国家间、地区间发展格局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进而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

路甬祥判断:“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他表示,得出这一重要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度依靠金融投机,过度依靠超前消费,过度依赖监管缺失的虚拟操作,导致金融与经济泡沫破裂。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创新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这将强烈地激励和加快科技创新突破与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前瞻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图景,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近三十亿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历史进程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和尖锐,按照传统的大量耗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沿袭少数国家以攫取世界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需求强烈呼唤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看,奠定现代科技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基本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而技术革命的周期也日渐缩短,同时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凸显,在物质能量的调控与转换、量子信息调控与传输、生命基因的遗传变异进化与人工合成、脑与认知、地球系统的演化等科学领域,在能源、资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人口健康等关系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领域中,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

据本刊记者了解,国际理论界的研究也表明,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之间存在某种很强的关联性。

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曾对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进行分析,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主要起因,正是技术革命带动了经济的起飞,并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门施(G..Mensch)在《技术的僵局》一书中,利用现代统计方法,通过对112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考察发现,重大基础性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因而认为经济萧条是激励创新高潮的重要推动力,技术创新又将是经济发展新高潮的基础。著名学者弗里曼(C.Freeman)则认为,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正相关”,在经过几十年科学技术准备后的长波上升阶段,绝大部分的技术创新会导致大规模的新的投资和就业,因此西方国家的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经济结构的问题,而不是短期财政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重点应放在支持高技术研究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

中国科技可能面临新转机

在路甬祥看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态势没有改变,仍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当前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赖投资与出口拉动,依赖工业、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投入带动,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有效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效解决制约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对我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至关重要。”

路甬祥认为,金融危机有可能带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的转机。要积极应对,努力化危为机,为支持克服当前经济困难的同时,要前瞻谋划,为我国长远、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好充分准备。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启动的知识创新工程就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1997年底,中科院在系统研究了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态势之后,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全局出发,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路和新时期中科院的战略选择,建议国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并主动请缨,“承担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任务”。

翌年2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对报告作出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会使传统产业的发展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中国科学院提出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1998年6月9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一份具有深远战略思考的研究报告,拉开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幕。

在知识创新工程实施的十年中,中科院取得了近百项重大科技成果:载人航天工程,攻克了70多项关键技术,创造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的研制成功,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有机无芯”的历史;曙光、深腾系列超级服务器的研发,打破了我国超级计算机完全依赖于国外进口并受到严重限制的局面。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第一套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是中科院在长期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此外,还有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的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与功能研究、粮食估产与农情监测、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稳定性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SARS及禽流感研究与防治……

由此看出,科技创新是一种变革时代的巨大力量,它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动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样,科技创新也应该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最有效的方式。

“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路甬祥强调说。

中科院谋划新一轮战略行动

路甬祥认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必须以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国家竞争力、支持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和谐发展为主线,围绕我国现代化的六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建设,聚焦相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科技创新,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供有力的知识基础、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

“面对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面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启动实施新一轮的战略行动,前瞻谋划我院未来发展。”

路甬祥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科学院正考虑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后组织实施面向2020的创新工程,旨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创新跨越;突破或解决若干关系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前瞻布局若干前沿交叉新兴方向与领域,系统优化提升中科院学科基础,培育未来竞争优势,力争在这些领域发挥先导作用。

路甬祥说,实践证明,没有科技创新引领支持的实体经济发展,只依靠所谓“虚拟经济”以及传统产业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的技术进步与产业革命,才能走出危机,实现新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创新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持续的发展。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必须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国家现实和长远需求放在科技创新活动的突出位置,紧紧扭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期发挥重要作用,不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努力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所要求的‘勇敢担负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集中力量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努力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生物谷Bioon.com)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xiaoming0829  新手上路 | 2009-2-9 18:17:10

Re:(转帖)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有道理
广告位说明
wanglu1385  新手上路 | 2009-2-10 18:30:17

Re:(转帖)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说得好
nikita  注册会员 | 2009-2-10 22:30:40

Re:(转帖)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好文
nikita  注册会员 | 2009-2-10 22:33:09

Re:(转帖)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不知道憧憬多年的生物时代是不是即将到来了
zap65535  注册会员 | 2009-2-11 03:29:28

Re:(转帖)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医药生物这今年都处于僵局啊.
171872583  专利工程师/助理 | 2009-2-11 03:50:37

Re:(转帖)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学习!
专利门  高级会员 | 2009-2-11 05:44:24

Re:(转帖)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想起一段历史学者的话::
  分裂时期或名义上统一而实际上分裂、分治的时期往往不存在一种公认的或强加的权威思想、钦定学说,各种思想和学说、学派有比较平等的地位。儒家的鼻祖孔子虽然能吸引众多的门徒,并一度当过鲁国的司寇,但并不能终身享受“正部级”的待遇,更没有后世那样吓人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一类头衔。他不仅必须亲自奔走于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寻求识货的买主,而且有过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窘境,甚至准备在“吾道不行”的情况下跑到海外去。而其他学说的代表人物当丞相、作大将的不乏其人,佩六国相印者也往往有之。在五四时期,儒家学说虽还有相当浓厚的基础,但已经失去专制政权在法律上确立的特殊地位;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甚或法西斯主义的思想都还处在传播阶段,没有哪一种已经取得绝对优势或为统治者所正式承认,所以拥有比较平等的竞争资格。
  由于国家分裂,外敌临门,国民普遍存在忧患意识,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迫切需要寻求救国之道,因而风云月露的游戏文字、莺歌燕舞的升平颂歌无人欣赏,倒是国将不国的大声疾呼会引起共鸣。对传统思想和制度的厌倦和失望使人们迫切寻求新的思想,向往新的社会。为了争取统一的主角或保往既得利益、争取生存,各政权、各地区的统治者都要网罗人才,采纳对自己有利的学说和策略,这就为各类人才和各种思想提供了用武之地。春秋战国时的各国或以纵横家为相,或以法家为师,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或以改革变法争霸主。各家人物也奔走于各国之间,不用于此却可用之于彼,今日的阶下囚或许就是明天的丞相大臣,连鸡鸣狗盗之辈也有人搜罗供养。
  而且各政权、各地区之间在根本利益或具体利益上的矛盾,制度、政策上种种差异,对各种思想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不同态度,客观上提供了保护伞和庇护所。同时,统治者因忙于争斗,或为了显示其开明,对不直接危及其统治的思想言论往往不予置理或无暇顾及。如五四前后北洋军阀统治区与南方军政府、各地方军阀、地方势力控制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西方列强在华利益之争,以及它们对各种具体思想学说的不同态度,在客观上都是对新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有利的。而在高度统一的政权中,一旦统治者决定取缔某一学说,它就无处逃遁,受迫害的学者如不就范,就会永世不得翻身。
  就物质条件而言,新思想学说的传播和产生不同于《四库全书》一类大型文化工程,也不同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一般说来并不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及大量人力和物力,所以分裂的政治状态有限的疆域政区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但这并不是说,凡是分裂割据时期就必定是思想进步、学术繁荣的时期,更不能认为越是分裂得厉害就越对思想学术的发展有利。历史上有几次分裂时期,思想学术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受到极大的摧残,如西晋末及十六国和五代时期的北方就是如此。试想,在烽火遍地、战祸连年的情况下,学者的生存都成问题,哪里还有可能发展学术?游牧或落后民族进入中原的初期,攻城掠地犹恐不及,岂会顾及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wh_lu  注册会员 | 2009-2-11 16:26:39

Re:(转帖)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躬逢其盛,何其幸也。
frankgu2008  专利工程师/助理 | 2009-2-12 05:30:43

Re:(转帖)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冀ICP备05010901号 )|博派知识产权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6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