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莫让翻译成为知识产权事业的绊脚石
日前,偶见一篇题为《翻译如何才能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的文章,文中提出了翻译工作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笔者不禁想问,在知识产权领域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回答应是肯定的。知识产权是一项高度国际化的事业,但同时兼具地域性。随着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发展,同样的知识产权客体应当在不同的国家得到保护。而这些国家使用的是多种语言,这就需要通过翻译将知识产权客体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转换。
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知识产权翻译工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英语、汉语和日语可谓是三大语言,然精通三者或其中任何二者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比之大量需求而言,可谓少之又少。这一现状已引起业界关注。2004年11月——2005年1月,日本知识产权翻译协会和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举办首届“中日知识产权翻译培训班”,共有117位学员顺利结业。虽然这百十来人并不能满足当前知识产权翻译工作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业界对知识产权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视。然而,这种应急性的培训难以满足知识产权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专业的知识产权翻译人才仍旧紧缺。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起步较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创新成果;对于如何扩大该成果的保护范围,比如在国外申请专利等,有所忽视。因为重视不够,所以少有相关部门或组织制定并实施系统的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宣传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编写相应的教材资料等,使那些有心钻研知识产权翻译的人很难找到有效途径和集中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只能孤军奋战。
如何改善现状,使知识产权翻译人才快速成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事业,笔者建议如下:
首先,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相关协会提高对知识产权翻译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较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中国目前的模式来讲,政府牵头或给出一个政策导向,由行业协会组织并实施此项工作是较为可行之策;同时可携手一些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等拥有大量智力成果的社会主体共同实施,不仅可以解决经费问题,还可利用更广泛的师资力量,对应需求有的放矢地实施这一计划。
其次,确定知识产权翻译人才培养计划的对象。由于知识产权翻译工作难度大、专业性强,对培养对象的要求亦比较高。我们可以以知识产权翻译中最难的专利翻译为例来说明对象的选择。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是专利申请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体现专利代理人的专业水平,而对专利申请文件的翻译也是最能反映该译者水平的。目前国内的专利翻译大都分为两步:先由懂技术的人照原文直译,再由有丰富专利文献撰写经验的代理人从专利申请撰写的角度进行逻辑上的理顺。这就使得不懂外语或翻译的代理人能够依其对技术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使该专利申请通过审查,但经过如此“翻译”的专利文件的内容与原文之出入多少就不为一般人可知了。因此,理想的知识产权译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完全符合职业标准的译者,能够忠实地翻译全文而不管全文的好坏,也即通常所说的“信、达、雅”中的“信”;其次,在原文脉络不清的情况下,能够具有技术和法律审度视点和水准,在重视和忠实原文结构的前提下,对先前直译的译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达”的标准。应该说,在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今天,这种复合型人才虽不广泛,但也为数不少。建议将那些具有优秀的外语能力又熟知技术或法律亦或三者皆通、并致力于知识产权事业的人,纳入知识产权翻译人才培养计划之中,成为核心对象。
最后,在教师选任、培训内容、成果检定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知识产权翻译人才培养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计划,要邀请有丰富相关实务经验的学者、业界人士担任教师,培训内容也以实务为主,在成果检定中更要将实务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这样才能实现该项计划的初衷。
在国际交往日益活跃、我国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语言翻译上的缺陷,导致我国拥有的知识产权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良好的保护。因此,发展知识产权翻译事业,培养知识产权翻译人才,使其成为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应得到知识产权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王瑞玲)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yl/2007/200804/t20080402_365760.html
Re:(转)莫让翻译成为知识产权事业的绊脚石
楼主的话里可看出: 翻译人才=助推器(机器)Re:(转)莫让翻译成为知识产权事业的绊脚石
国外申请进入中国为什么大部分让我国代理人做翻译,而不让对方国家代理人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更了解我们的专利法要求,更能够进行相应的修改,给出意见。
同样,我们专利进入其他国家涉及翻译,也可以找对方代理人做。因为对方代理人更了解他们国家法律要求。
但事实,出去的专利,很多也是我们国家代理人做翻译。。why? 可以省钱。
提高“我国拥有的知识产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良好的保护”不在于提高咱们的翻译,这是弯路,而在于愿意花这部分钱。
Re:(转)莫让翻译成为知识产权事业的绊脚石
一般来说,大所的专利代理人最好具备专业英语翻译能力Re:(转)莫让翻译成为知识产权事业的绊脚石
内向外的申请翻译,很奇怪。有时一个人通吃所有领域。即使是电学,方向不同,隔行如隔山呀。真不知道翻译出去的质量如何了。patentchina wrote:
国外申请进入中国为什么大部分让我国代理人做翻译,而不让对方国家代理人做。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更了解我们的专利法要求,更能够进行相应的修改,给出意见。
同样,我们专利进入其他国家涉及翻译,也可以找对方代理人做。因为对方代理人更了解他们国家法律要求。
但事实,出去的专利,很多也是我们国家代理人做翻译。。why? 可以省钱。
提高“我国拥有的知识产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良好的保护”不在于提高咱们的翻译,这是弯路,而在于愿意花这部分钱。
Re:(转)莫让翻译成为知识产权事业的绊脚石
关于专利翻译,我的分析如下:首先看这件事情的缘由与结果:
为了促进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公开——>产生专利——>衍生国外专利——>需求国外专利申请——>需求专利翻译
国外专利——>使用国外专利——>需求专利翻译
专利翻译有至少两种,基于申请的翻译和基于应用的翻译。
基于申请的翻译,需要符合法律需求,较严格。我想baidu到一些翻译软件10年后的发展状态,但是没有随便的搜索到。现假设软件翻译在30年内不能翻译到一般可读性的水平(30年即一位翻译人员从现在开始学习到退休不干的时间)。那么我们探究解决方案。
1)首先培训相应的人才,是必要的。
2)另一个解决方案,我们看看,为什么导致这种情况发生?仅仅是因为语言问题?采用因果分析法可以找到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专利制度的不合理性。专利刻板的采用了文本描述的方式表示这种科学,这本身是不科学的。我认为应用采用功能树的方式来描述专利。一个技术的改进是一个功能的改进。这也就是IPC和美国等分类为什么重视采用功能的原因之一。其实任何一个专利都可以采用功能的方式来表示。这个本人最近研究过一些可行性。我想向国家局推荐这种创新思路,但是力量太小。呵呵。一旦基于功能树表示的专利公开,那么专利就避开了语言中语法的束缚,而转而仅仅需要翻译单词即可,这是翻译软件基本都能做到的。我估计,如果采用这种方式,那么可能需要十几年以上的时间进行改革。
3)再有就是国家之间专利互相认可。即用中文申请等同于英文申请。美国认可在中国经过审查的专利。就像学历制度一样。当然,像中国的只需认可发明专利即可。而另外,为了使专利更加容易使用,就需要德文特这样的机构进行改写。采用主谓宾的结构改写,并进行机器翻译。
我想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仅对上面三个解决方案进行点评:
1)第一种解决方案适合当前,但是将造成大量人力成本的浪费。毕竟翻译本身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不应该作为长远之计。
2)第二种解决方案是从专利本身出发,推行难度大。但产出却非常满意,且易于应用。与研发过程的系统模型分析可以相互结合。是一种研发语言。是未来的理想化的一种操作方式。但具体操作需要量力而行。
3)第三种解决方案是国家政治和经济结合的解决方式。需要行政支持。技术上难度并不是很大。根据TRIZ的进化趋势,是未来的一种必然。类似欧盟。
早上过来,随便看看,随便聊聊,五一大家很快乐吧。
Re:(转)莫让翻译成为知识产权事业的绊脚石
你这种主意只能是砸了中国涉外代理机构的饭碗,砸了审查员的饭碗。节约了国外申请人的经费。
propatent wrote:
关于专利翻译,我的分析如下:
首先看这件事情的缘由与结果:
为了促进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公开——>产生专利——>衍生国外专利——>需求国外专利申请——>需求专利翻译
国外专利——>使用国外专利——>需求专利翻译
专利翻译有至少两种,基于申请的翻译和基于应用的翻译。
基于申请的翻译,需要符合法律需求,较严格。我想baidu到一些翻译软件10年后的发展状态,但是没有随便的搜索到。现假设软件翻译在30年内不能翻译到一般可读性的水平(30年即一位翻译人员从现在开始学习到退休不干的时间)。那么我们探究解决方案。
1)首先培训相应的人才,是必要的。
2)另一个解决方案,我们看看,为什么导致这种情况发生?仅仅是因为语言问题?采用因果分析法可以找到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专利制度的不合理性。专利刻板的采用了文本描述的方式表示这种科学,这本身是不科学的。我认为应用采用功能树的方式来描述专利。一个技术的改进是一个功能的改进。这也就是IPC和美国等分类为什么重视采用功能的原因之一。其实任何一个专利都可以采用功能的方式来表示。这个本人最近研究过一些可行性。我想向国家局推荐这种创新思路,但是力量太小。呵呵。一旦基于功能树表示的专利公开,那么专利就避开了语言中语法的束缚,而转而仅仅需要翻译单词即可,这是翻译软件基本都能做到的。我估计,如果采用这种方式,那么可能需要十几年以上的时间进行改革。
3)再有就是国家之间专利互相认可。即用中文申请等同于英文申请。美国认可在中国经过审查的专利。就像学历制度一样。当然,像中国的只需认可发明专利即可。而另外,为了使专利更加容易使用,就需要德文特这样的机构进行改写。采用主谓宾的结构改写,并进行机器翻译。
我想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仅对上面三个解决方案进行点评:
1)第一种解决方案适合当前,但是将造成大量人力成本的浪费。毕竟翻译本身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不应该作为长远之计。
2)第二种解决方案是从专利本身出发,推行难度大。但产出却非常满意,且易于应用。与研发过程的系统模型分析可以相互结合。是一种研发语言。是未来的理想化的一种操作方式。但具体操作需要量力而行。
3)第三种解决方案是国家政治和经济结合的解决方式。需要行政支持。技术上难度并不是很大。根据TRIZ的进化趋势,是未来的一种必然。类似欧盟。
早上过来,随便看看,随便聊聊,五一大家很快乐吧。
页:
[1]